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書評 - 退化原來是進化:智齒、盲腸、副乳……留在你身上的演化痕跡


有否留意自己體內有些奇特的結構?細小而危險的「盲腸」作用為何?「心漏病」為什麼如此普遍?為何大孩子會被稱「腦筍未生埋」?為什麼我們有智齒?我們真是赤裸無毛的嗎?

對絶大多數人來說,尤其不相信演化論(即進化論)的人,「人類演化自其他生物」這個概念十分抽象陌生,難以想象,甚至只是科學家才有的信仰。然而,在芸芸眾多演化的證據當中,有一類證據特別顯而易見,叫人對演化無可置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間後足以由懷疑變為肯定演化,它們就是退化器官(vestigial organs)

本書深入淺出描寫各種人類退化器官的來源,配合圖解,對一些身體部份的演化來源加以解說。例如:
- 著名的闌尾(一般誤作盲腸)演化自我們哺乳類祖先較大的闌尾,其功用也由消化植物纖維,變成沒有明顯的功用。
- 人類心臟的兩心室兩心房,演化自魚類祖先的一心室一心房,所謂心漏病(心室/心房間隔缺損)其實是一種不正常的返祖現象,令胎兒心臟發展不常。
- 人類其實和其他猿類(ape)一樣,渾身都長滿毛,只消仔細一看,就可看見皮上的短毛,由皮下肌肉控制,在寒冷和受驚時豎直毛髮,企圖發揮在祖先身上才有的功能。

演化不能由零創造新的器官,只能修改現有的部份,在一些情況下造成奇特的,甚至違反常理的結構。整天在找演化的證據,原來就充滿我們自己的身體。透過認識這些奇特器官的演化,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找到我們和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聯繫,親身窺探萬物同源的事實,體驗達爾文當初發現這大自然奧秘的興奮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求知作為一種價值

今天,美國太空總署無人駕駛探測車「好奇」(Curiosity)成功登陸火星。「好奇」於去年11月升空,經過8個月的漫長旅程,終於到達目的地,執行一系列任務,目的是要測試火星能否滋長生命,收集地質和氣候資料,以及為未來人類登上火星做準備。[1]


火星和地球的最短距離約為5千4百萬公里[2],以現今科技最快也要大半年才可跨越一次。這距離之長,是大部份難以想像的:香港和美國華盛頓的距離為13,129公里[3]。乘飛機到美國,動輒要十數個小時,但13,129公里這個距離,只是地球和月球的距離的不足3.7% (356400 km)[4],而地球和月球的距離,又只是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的0.66%,所以,我們能體驗的距離和這旅程比較根本是微不足道。那麼,我們為何了跨越如此大的距離,到達一個荒蕪的星球?

大眾眼中科學的價值

大多數人,包括部份科學家,在思考科學的價值的時候,首先會想到科學對人類作出的貢獻。也許這些都也太顯而易見,無可否定,令絶大部份人都認為,這就是科學的全部,甚至把科學和科技混淆起來;而科學家們,對於人們來說,是為了人類福祉,為了推動社會這台機器而存在,「科學改善生活」是我們納稅人支持科研的唯一原因;而科學家們和醫生一樣,都是為了助人才立志的。於是乎,科學的價值,在於其功能性,是一種工具的價值。

人類社會中,合乎道德,「好」的行為都是利他的行為;在資本主義的氛圍下,具成本效益、產生可量化的利潤的事才值得做,否則就是愚蠢的行為:科學值得做,自然是因為它為人類帶來實際利益了。年輕人讀書,幾乎全都是為將來找一份好工作,他們問科目有否用處時只是為了前途才問的。於公開試拼搏後,所有學得的知識都被化約為評級。今年17名「末代」高考狀元有16名都以商科為大學第一志願[5]。成人進修只是為了升職或保住飯碗。至於科學知識,則淪為小孩的興趣讀物,又或是升讀名校的一些分數,長大了之後都是「沒有用」的。

反之,不為人類帶來實際利益的科研都是沒價值的。現時世上幾乎全部科研都是在大學進行的,而大學都是受政府或其他團體資助的,於是,大學很可能在發展上把研究的方向,調整至乎合資助團體的願望,也就是出於一種講求實際效益的方向。在香港已經有這個現象:醫學院所受的資助往往是眾多學院中最多的,除了它們的研究成果較顯著,可以幫助提升大學的世界排名之外,這些成果也較快能應用於人身上,較容易令人信服這些研究是具價值的──這麼一來,大學得到下一筆資金也較容易了。當今的大學,淪為學店,賣的除了學位之外,還有技術。

科學只為好奇

然而,科學總得這樣做嗎?我們知道不是,但那已經是幾百年前的事了。科學伊始之時,科學家不是生於富貴人家,就是直接為貴族皇室效命的:達爾文如是,富蘭克林如是,牛頓也如是;窮小子法拉第也是跟了一個顯赫的師父,才可進入上流階層的。除了科研的形式之外,當時的研究命題也沒有現在的般實用:達爾文說生物演化,來自同一簡單源頭;牛頓設想萬有引力,描繪天體的運行;法拉第尋找電和磁的本質。這些知識在人類生活上都是難有任何直接的用途的,於現在的人來說,研究這類事情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有些人會說,研究雖無直接用途,但有間接的用途,可為未來的研究奠基,而未來的研究可能對人類有用。我完全同意這些觀點,然而不希望把說話止於此。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當初都不是為了造福人類而研究自然的,他們研究這些,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親近自然,對自然產生了莫大的興趣,想對它了解多些。簡單直接來說,

他們,就是想知道。

他們研究,不為別的,就是因為不知道又有興趣,所以想知道。不需其他理由,好奇心已經足夠推動他們終生的研究,至於其對人的益處,純粹是巧合,就是不是預定的。我們沒有必要因為他們對人類福祉貢獻良多,才可敬佩他們,因為這並非他們的本意,我們這樣想等於把自己的價值強加於他們身上。

求知作為一種價值

然而,好奇心並非只是個人的喜好。每個人,對世界,無論是人文或自然世界,都具某程度上的好奇心,這是人的天性。尤其小孩的好奇心特別強,因為許多知識和技能都是後天習得的,好奇心對他們十分重要;成人多認為自己見多識廣,不用再學習了,這是好奇心退減的一個原因。許多人畢生營營役役,整天為了生活而煩惱,久而久之對知識產生了一種實用主義,認為不能幫助揾錢的知識都是沒用的。人們還把這些灌輸給自己的子女,讓他們變成功利的人。這真的是十分悲哀的境況。悲哀是因為社會變成奉承單一價值,就是物質和功用的價值的社會──沒有物質和功用的價值的事物,都是沒有價值的。當道德價值開始失守之際,在知識的層面,我們發現求知也漸漸失去價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求知本身的價值。對於一個不認同求知價值的人,學習只是為實用,不實用的,即使感興趣他也不會學,又或者學而羞於告人;這種人生不僅枯燥無味,更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誠實和背叛。唯有相信求知本身有價值,才可無顧忌地充分領略學習的樂趣,學習動機才能持久,保住一種兒時的好奇心。世上一切都是如此地新奇,有趣,有許多未知待我們發掘,由此我們知道自己知識之有限,然後懂得虛心看待自然和其他人。一個充實的人生,必須包括求知的慾望。

所以,我們應當認真地重新把求知確立為一種價值,一種功用和道德以外的價值,仔細思考「求學不是求分數」一句中蘊藏的含義,把這種思想實踐於生活之中:為自己的興趣而學習知識,並鼓勵那些為興趣而學習的人;推動大學成為產生新知識的地方,而非功利的學店;告訴子女,學習本身可以是有趣味的,人生不只有賺錢一件事。唯一選修數學的高考五優狀元陳享,在報章訪問時說:「讀書要先喜歡修讀的科目,要找到讀書的意義才會有熱誠,不會覺得辛苦;只要喜歡,即使沒有考試我也會讀的」[6],這些說話都是一字不虛的。

如其名之意,「好奇」所以登上火星探索,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人類還有的一顆探尋之心。有了這心,我們可以跨越非常遙遠的距離,成就許多事情。

參考

[1]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msl/index.html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s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on
[4] http://www.timeanddate.com/worldclock/distances.html?n=102
[5] 香港高考狀元的選擇
http://www.isunaffairs.com/?p=8541
[6] 平民校5A狀元 好書改變一生
http://hk.news.yahoo.com/%E5%B9%B3%E6%B0%91%E6%A0%A15a%E7%8B%80%E5%85%83-%E5%A5%BD%E6%9B%B8%E6%94%B9%E8%AE%8A-%E7%94%9F-220903164.html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書評:Calculated Risks: How to Know When Numbers Deceive You

1: 如你的愛滋病臨床試驗呈陽性,這代表甚麼?
2: 一名疑犯的基因指紋和案發地點的樣本的完全吻合,這代表甚麼?
3: 「使用男性安全套的意外懷孕率約為2%」是甚麼意思?
如果你的答案是(1)代表你有愛滋病; (2)代表疑犯是犯案者/曾在案發地點; (3)100次安全套約有兩次成孕,那麼這書的內容一定令你大感意外。

電視劇和新聞裡,我們經常看見、聽見「證實」兩個字,「雀鳥糞便樣本證實帶有H5N1禽流感病毒」、「專家用DNA證據證實行兇者為某某」;世界上有兩種物質,一種是「有毒的」,如山埃砒霜,另一種是「無毒的」,如水和食物。我們活在一個一切都肯定的世界裡,在這確定性中,我們感到安全;同時它也省卻我們不少苦惱,因為既然一切肯定,我們就不用思考。然而心理學家Gerd Gigerenzer不惜破壞這種安全和安逸,告訴我們這一切理所當然的,都虛假如鏡花水月,世上到處都存在不確定性,而這不確定性來自複雜的世界,以及信息的不完整性和錯誤。

是兔子還是鴨子?有確定的答案嗎?

本書點出統計學如何把不確定性變成可理解,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上的問題(如乳癌測試呈陽性是否代表必要做手術、如何理解新聞中的或然率等);同時它推廣全民都應有數字素養(numeracy)這個理念,因為民主社會的運作效益取決於國民的素質,而數字素養是其中的必要素質。雖然是統計的書,但裡面完全沒有難明的算式,反而作者善於用少量文字和數字深入淺出,因為書的主旨就是要把統計簡化和推廣。

那麼如何簡化統計學?Gerd Gigerenzer提出以實際數字代替或然率,如把「使用男性安全套的意外懷孕率約為2%」改為「在男伴經常和正確地使用男性安全套的情況下,每100個的女性中約有2位一年內意外懷孕」[1]。公眾也必須了解臨床試驗的結果並非100%確定的,是帶有假陽性(沒有病結果卻呈陽性)和假陰性(有病結果卻呈陰性)的情況的,手術治療也是帶有風險,不是萬應靈藥,病人有權利和責任決定接受何種治療。

書的內容涉獵甚廣,作者用了許多例子(如有關DNA證據的討論、乳癌測試的分析)支持其主張,其中難免有重複論點的情況,讀者看到後半可能覺得稍嫌嘮叨,可自選有興趣的主題閱讀。雖然如此,此書的精神還是十分值得推廣的,畢竟當今資訊氾濫,然公眾沒有工具和意慾去分析理解,多甘於讓他人代其思考。文首三道問題只答了二條,還有一條的答案,以及物質是否只有有/沒毒兩種,這些可要閣下自己找尋了!最後送你書中重複出現的康德名言:「敢於去知道!(Dare to know!)」未知沒有甚麼可怕的!


書名:    Calculated Risks: How to Know When Numbers Deceive You
作者:    Gerd Gigerenzer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1 edition (March 19, 2003)

[1] http://www.contraceptivetechnology.com/table.html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圖靈夢

今時今日,談到電腦,大家都只知道蘋果電腦的Steve Jobs,其實電腦科學之父是一位稱為艾倫圖靈(Alan Turing)的英國數學家(1912-1954),他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但同時是一個悲劇。
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
艾倫圖靈之所以被稱電腦科學之父,是因為他在數學上奠定了現代電腦的範式基礎。我們今天用的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每一顆中央處理器CPU,以至任何一個電腦程式都是基於圖靈的範式運作的。他同時是位數學家、邏輯家和馬拉松選手,是多才多藝的天才。他甚至協助英國製造了電腦,在二次大戰中破解了德軍的密碼系統,使盟軍得到了優勢。他超越了年代,深入地思考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他的「圖靈測試」成為現時量度人工智能性能的基準。

世界各地許多電腦專家和數學家,都將在2012年紀念這位偉人的100歲冥壽,為此舉行許多學術和公開的活動,並把2012年定為「圖靈年」[4]。後人設立的「圖靈奬」一向是電腦科學界的最高殊榮但大眾似乎依然對圖靈這個人不太了解,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也許這一刻你有一個疑問,甚至懷疑,圖靈這個人如何奠定了現今電腦的基礎。這要從圖靈時代電腦的面貌開始說起了。

電腦的英文名是computer,又可譯作「計算機」,故名思義是負責計算的機器。在圖靈之前的年代,計算都要靠人手,處理大量運算這項工作又沉悶又繁複,十分容易出錯,所以的而且確,最初電腦的出現是為了代替人類擔當計算這苦差。

最早的計算機是以機械而非電子元件構成,所以每一台計算機都十分巨型,而且速度十分慢。手動的計算機有一張書檯大小,之後的自動計算機可以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當時用在儲存資料的是一條條長長的打了孔的卡。所以現今的桌面電腦又叫「微電腦」(microcomputer)。但這都不是當時計算機演進成現代電腦的最大障礙,最大的問題是,圖靈之前的計算機,每一台都只可進行某些運算:要做新的工作,就要造一台新的計算機!
IBM Mark I: 1944年的電腦
數學基礎危機
然而,圖靈研究計算機其實另有原因,而這和整個數學的基礎有關。1920年代是科學界最雄心勃勃的時期,人類的知識因許多偉大的理論而推向新的境界:愛因斯坦發表了相對論,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結構;人類發現了原子的內部結構;得知基因的所在及其遺傳原理;宇宙的膨脹暗示其起源是大爆炸。當時許多學者認為科學的剩下的問題已經不多,人類已經掌握宇宙大部份的知識。

至於數學--這門研究最基本真理的學問,當時也有類似的樂觀情緒,有些數學家正在埋首研究數學所有定理(theorem)的基礎,他們希望找到一套可推導出所有定理的簡單的邏輯系統。這個系統有三個特性:
1. 沒有未證明的命題(完備性completeness)
2. 沒有內在的矛盾(一致性consistency)
3. 只要清楚陳述命題,必定有一個演算(方法),找出一個命題是否可以被證(可判定性decidability)
這些足可證明數學的完美性。可是在這個數學界的運動開始十數年間,就陸續有數學家如哥德爾(Kurt Gödel)和羅素(Bertrand Russell)提出數學邏輯系統中,有些命題並不能被證明或反證(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也的確存在內在矛盾(見「羅素悖論」)

圖靈機
艾倫圖靈在1935年於倫敦國王學院研究數學,對數學基礎的第三個問題--可判定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解答「數學是否可判定」這道難題,圖靈構想了一台自動機器去進行演算的步驟,它可根據簡單的規則,閱讀和改變寫在一紙條上輸入的符號(如1和0),當有結果的時候就輸出然後停止。後人稱這台構想的機器為「圖靈機」(Turing Machine)。在現代的語言來說,圖靈機其實就是電腦程式。圖靈證明,圖靈機可進行任何演算,但一台機只能進行某些演算。所有圖靈機的集合,就包含了世上所有的演算法。
圖靈機會閱讀一串符號
圖靈發現,因為圖靈機的內容可以被清楚陳述,它本身也可以利用紙條上的符號來代表,成為圖靈機的輸入。圖靈進一步構想一種特殊的圖靈機,它可接受另一圖靈機M及其輸入,然後模擬M的運算。這一種特殊的圖靈機,叫做「通用圖靈機」(Universal Turing Machine)。於是,世上只要有一種圖靈機--通用圖靈機,就可以執行所有演算。

利用通用圖靈機,圖靈證明,沒有一個圖靈機,可以判定另一個圖靈機是否會輸出結果和停止[3]。換句話說,圖靈證明了數學以內有些命題,即使被清楚陳述,也沒有方法可以判定它可否被證。這可說是繼哥德爾和羅素後,對數學界的第三個打擊。學術界稱這一連串事件為「數學基礎危機」。

這些數學問題至今仍未完滿解決,但通用圖靈機的發現,對於現代電腦的誕生和發展則帶來了深遠而正面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沒有通用圖靈機的理念,就不會有今日的電腦。我們今天用的電腦,不是一台只進行某些計算的計算機,而是一台有多種用途,能執行多種程式的機器。每一個程式都有圖靈機的結構,有些程式甚至本身是通用圖靈機,可以執行其他程式,例如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 "OS")。通用圖靈機的發明,允許電腦內部有一個層階式的結構,使其可以進行越來越複雜的工作。當其他機器可替代人類進行體力或技術上的工作,因為圖靈的貢獻,我們終於有一種機器可替代人類進行智力上的工作,它就是電腦。
電腦層階式的結構使其可以進行越來越複雜的工作
天才隕歿
然而,圖靈的事跡一直不為世所知,電腦之父的榮譽則由發揚圖靈理念的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所奪得,這和歷史因素和圖靈的私生活有關。首先,圖靈為英國破解德軍的密碼系統,這個是國家機密;英國也視圖靈在電腦的研究為某程度上機密。反之,馮•紐曼身處的美國對於他發明的新計算機持開放的態度,學者間可以自由交流,美國的電腦科學因而得到長足的發展,之後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

私生活方面,圖靈其實有當時不為人所認同的一面--他是位同性戀者。當時同性性行為在英國是非法的,同性戀者都儘量把身份隱藏。在1952年,圖靈和一位工人階級的同性戀者發生了關係,可是沒料到圖靈遇人不淑,他的戀人貪圖他的財物,和同黨到圖靈的住所爆竊。圖靈之後報警,但同時在法庭上揭露了自己同性戀者的身份。面對同性性行為的控罪,圖靈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坐監,一是接受「化學閹割」--注射女性賀爾蒙,以減低其性慾。圖靈選擇了後者,但這並沒有令他逃過被禁止在大學做研究的厄運。不能繼續對知識的追求,對一位學者來說無疑是人生中最殘忍的刑罰;在身心的雙重打擊下,兩年之後,圖靈在寓所吃下沾有山埃的蘋果自殺身亡,終年41歲。所以英國政府一直對圖靈的事避而不談,直到2009年,西方世界比較接受同性戀之後,才公開認錯,向死去的圖靈道歉[1]。

一位天才橫溢,對人類知識和技術有巨大貢獻的學者,因為世人的偏見而含恨而終,無疑是一場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劇,是對全世界的一個損失。天知道如果圖靈沒有自殺,他會對數學和電腦的發展有何進一步的影響?今天的電腦又會是何模樣?圖靈的故事,不但關於人類追求真理的熱情,也再一次提醒我們偏見和對傳統的不加思索,在歷史上扼殺了多少創造的靈魂,毁滅了多少人類進步的可能性。無論如何,在2012年圖靈年,會有許多人在使用電腦時悼念和感謝這位偉人,沉思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和延續圖靈的夢。
以通用圖靈機為概念的畫作;留意左上角寫有代表山埃"CN-"的蘋果
參考:
[1] PM apology after Turing petition.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2/hi/8249792.stm
[2] Alan Turing (傳記). http://www.turing.org.uk/
[3] Halting problem (“停機問題”--圖靈證明不能被證的問題). http://www.cs.odu.edu/~toida/nerzic/390teched/computability/unsolv-1.html
[4] Turing 2012 (圖靈年紀念網頁). http://www.mathcomp.leeds.ac.uk/turing2012/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The Giving Tree - Shel Silverstein

 
Once, there was a tree…
And she loved a little boy.
And every day the boy would come
And he would gather her leaves
And make them into crowns and play king of the forest.
He would climb up her trunk
And swing from her branches
And eat apples
And they would play hide-and-go-seek.
And when he was tired, he would sleep in her shade.
And the boy loved the tree… very much…
And the tree was happy.

But time went by,
And the boy grew older.
And the tree was often alone.
Then, one day, the boy came to the tree and the tree said:
–”Come, Boy, come and climb up my trunk and swing from my branches and eat apples and play in my shade and be happy!”
–”I am too big to climb and play” said the boy. “I want to buy thing and have fun. I want some money.
Can you give me some money?”
–”I’m sorry”, said the tree,”but I have no money. I have only leaves and apples. Take my apples, Boy, and sell them in city. Then you will have money and you’ll be happy.”
And so the boy climbed up the tree and gathered her apples and carried them away.
And the tree was happy…

But the boy stayed away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tree was sad.
And then one day the boy came back, and the tree shook with joy, and she said:
–”Come, Boy come and climb up my trunk and swing from my branches and eat apples and play in my shade and be happy.”
–”I am too busy to climb trees,” said the boy. “I want a house to keep me warm”, he said. “I and want a wife and I want children, and so I need a house. Can you give me a house?”
–”I have no house”, said the tree. “The forest is my house”, said the tree. “But you may cut off my branches and build a house. Then you will be happy”.
And so the boy cut off her branches and carried them away to build his house. And the tree was happy.
But the boy stayed away for a long time…
And when he came back, the tree was so happy she could hardly speak.
–”Come, Boy” she whispered, “Come and play”.
–”I am too old and sad to play”, said the boy. “I want a boat that will take me away from here. Can you give me a boat?”
–”Cut down my trunk and make a boat”, said the tree. “Then you can sail away… and be happy”.
And so the boy cut down her trunk
And made a boat and sailed away.
And the tree was happy…
But not really.

And after a long time the boy came back again.
–”I am sorry, Boy”, said the tree, “but I have nothing left to give you – My apples are gone”.
–”My teeth are too weak for apples”, said the boy.
–”My branches are gone”, said the tree. “You cannot swing on them”.
–”I am too old to swing on branches”, said the boy.
–”My trunk is gone”, said the tree. “You cannot climb”.
–”I am too tired to climb”, said the boy.
–”I am sorry” sighed the tree. “I wish that I could give you something… but I have nothing left. I am just an old stump. I am sorry…”
–”I don’t need very much now”, said the boy. “Just a quiet place to sit and rest. I am very tired”.
–”Well”, said the tree, straightening herself up as much as she could, “well, an old stump is good for sitting and resting. Come, Boy, sit down… sit down and rest”.
And the boy did.
And the tree was happy…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Facebook status Oct - Dec 2011 selection

I have a feeling. After Jobs' death, there will be no new line of products from Apple. All they will do is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ones and earn the last penny and close the company when they are outcompeted.

Don't try to learn what are written in the textbooks. Learn what make sense to you, because you have never learnt what don't.

學生:阿sir讀chem有咩用? 我:視乎咩叫"有用". 如果一個人無目標, 所有野對佢黎講都係無用(包括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無為則無不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

不因惡政而支持橫蠻,也不因橫蠻支持惡政。知識份子,跳出框框,放棄二元的思考方式吧!

所有宗教、政治理念甚至哲學思考都有自圓其說的傾向。唯有科學追求實踐和證偽性。此之所以科學是當今人類思想的領頭,造成許多實際的進步。

death is a characteristic of life - by my F.1 student

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repeatedly even you (wrongly) believe that Einstein believed in a personal god. Even if he did that doesn't affect me much.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秋日偶成 - 宋 程顥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今晚港台有個關於癌症嘅電視節目,話個女人醫醫吓唔想做化療,走咗佢揾「自然療師」,飲蔬菜汁練習呼吸想克服癌病咁話。個「自然療師」又晌度話咩醫學界為咗利益唔承認佢地,又唔比佢地研究云云。收尾個女人心口個瘤頂住佢抖唔到氣,唯有停止自然療法,死死地氣番去醫生度做化療。人絶望起上黎咩都會信。